ITS/C2X基礎設施布建加溫 聯網汽車飆速前進
車聯網有助實現更安全的駕駛環境。歐、美與亞洲紛紛投入智慧汽車發展,連帶驅動車聯網有關技術需求升溫;而在迎接下世代行車體驗之前,各種待解決的挑戰亦接踵而來。
歐/美/亞強推聯網汽車 2020年將破4800萬輛
聯網汽車著重人、車與路的即時通訊,且結合雲端運算與智慧化,現階段歐美和亞洲車廠看好該市場,已積極投入開發。根據工研院研究資料顯示,預計2020年聯網汽車將突破4,800萬輛,並將圍繞安全、效率以及環保等主軸持續發展。
圖1 工研院產經中心智慧車輛與系統研究部研究員謝騄璘認為,隨著聯網汽車發展,相關聯網安全的解決方案,亦將更細緻。 |
工研院產經中心智慧車輛與系統研究部研究員謝騄璘(圖1)表示,歐洲為推廣聯網汽車,眼前已透過TEN-T(Trans-European Transport Network)、EASYWAY、歐盟FOTsis等計畫,來大規模建設基礎設施,盼能提升聯網裝置的布建率。其中EASYWAY以改善交通擁塞、降低事故致死率與節能等目標,預計於2007至2020年間推展智慧交通系統(ITS)的交通服務,同時歐盟也規定2018年起所有新車須搭載eCall系統,此舉也帶動歐洲聯網汽車市場。
此外,美國則藉由實測計畫,從而挑選優先發展的聯網汽車功能。謝騄璘解釋,美國2012年開始執行密西根計畫(Michigan Plans),於Ann Arbor地區實測兩千八百輛汽車,且與路側單元針對交通號誌控制、行人交通密度判讀等V2I應用進行測試,並於2015年擴大實測,預計再投入三萬輛V2I功能的聯網汽車進行實驗。
亞洲部分,日本亦透過Smartway、ITS Green Safety等計畫,戮力發展協同主動式安全系統,當前該國已能利用路側設備、交通攝影機回傳前方路況影像;據了解,中、韓、台也有相關聯網汽車的發展規畫。
謝騄璘進一步指出,隨著各國強力研發聯網汽車,未來車聯網/資通訊裝置、行控資訊螢幕及Wi-Fi銷量將呈現攀升之姿;亦帶動先進駕駛輔助系統(ADAS)、前方碰撞警示系統(FCW),以及自適應巡航控制(ACC)等產品的成長動能。
同時隨著聯網汽車發展,也將出現更多挑戰。譬如未來將有眾多資訊須要判讀,以及如何在眾多資料中,辨別哪些訊息應優先提供給駕駛?因此,謝騄璘認為,未來資料融合判讀的演算法將日益重要,以及需要更友善、更高效率的人機介面來協助操作;此外,除了發展聯網汽車,也須提升聯網基礎建設的密度,以利車聯網發展。
除了各國政府相繼投入之外,由於車聯網須結合大量的資通訊技術,進一步點燃車電商機,現今已有國際半導體商與荷蘭等國合作,積極搶進布局。
ITS/C2X雙管齊下 恩智浦加速搶攻車聯網
恩智浦(NXP)全速搶進汽車電子市場。看好車聯網前景,恩智浦已分別從ITS和汽車對各式物體(Car-to-X, C2X)通訊兩大領域展開布局,包括與荷蘭、德國和奧地利簽署備忘錄,合力打造ITS高速公路,以及與思科(Cisco)攜手投資Cohda Wireless,推動ITS與C2X通訊技術發展,來強化車用半導體解決方案陣容與市場競爭力。
圖2 恩智浦半導體大中華區汽車電子業務部總經理陳偉進表示,該公司看好車聯網,並積極布局ITS與C2X兩大領域。 |
恩智浦半導體大中華區汽車電子業務部總經理陳偉進(圖2)表示,C2X是未來智慧交通、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礎,可減少交通意外、改善交通壅塞情況。美國交通部也已確定將採用802.11p技術做為車用通訊標準,該標準在90km/h的速率下,封包丟失率極低,因此十分適合用於車聯網。
據悉,恩智浦與思科已攜手投資Cohda Wireless,以推動ITS以及發展C2X通訊技術。C2X的設計概念類似於飛機的黑盒子,為一箱型模組的子系統(Subsystem),當在一定的距離時,系統便可自動偵測到有多少車輛或是路邊裝置可互通連結,並發送、接收訊息。
目前C2X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道路試驗,如美國、法國、大中華地區等。恩智浦已與荷蘭、德國和奧地利簽署通訊聯盟備忘錄,於2015年開始將荷蘭鹿特丹經由德國法蘭克福,到奧地利維也納的高速公路打造為ITS走廊,藉此提高交通安全、降低壅塞,同時收集相關數據,以優化C2X技術的演算法,提供更精準的預警系統。
陳偉進指出,C2X的實現,理論上是100%路上的汽車及路邊裝置都須搭載相同系統,而這是需要時間逐漸發展,重點在於當地政府的推動,因此C2X離正式商用還有一段距離,目前也尚未有一定的時間表。
以台灣為例,可由政府牽線,讓本土車廠、EMS、原始設計製造商(ODM)等企業合作,並規畫某個區域或高速公路,建置智慧設備以收集數據。藉由收集到的數據展示C2X對該試驗路段的交通狀況、事故傷亡率等改善差別,供政府及合作企業參考。
此外,車聯網使用的通訊標準眾多,而其中之一的WAVE/DSRC,因具有最低的延遲性,可快速傳遞資訊給駕駛、有效提升安全性,而備受各國矚目。
低延遲特性亮眼 WAVE/DSRC提升安全
低延遲特性亮眼 WAVE/DSRC提升安全
車聯網須即時傳遞最新資訊給駕駛,以提升行車的主動式安全能力,因此相關的通訊技術必須符合低延遲性;而採用5.9GHz頻段的WAVE/DSRC延遲僅0.002秒(表1),相較於Cellular、WiMAX、WiFi、藍牙(Bluetooth)等延遲約落在1.5至5秒,表現更優異,而成為未來車載資通訊的核心技術。
圖3 工研院資通所技術副理曾蕙如指出,車聯網在發展上,應特別注意提升聯網的資訊安全。 |
工研院資通所技術副理曾蕙如(圖3)表示,車聯網會用到多種網路技術,譬如3G、4G能提供較高頻寬的資料傳輸,Wi-Fi等無線通訊技術則有其他應用角色,而5.9GHz WAVE/DSRC由於具有最低的延遲性,目前被應用於主動式安全,而該技術的核心標準可分成兩種,包括IEEE 802.11p和IEEE 1609,可提供車用環境的中短距離通訊。
據了解,現今美國已發布法規制定預告,預估未來將強制小型車輛安裝V2V通訊設備與系統;同時也因美國車載資通訊的立法在即,車廠亦加緊腳步搭載相關技術,譬如GM汽車宣布2017年生產的Cadillac CTS系列將具備V2V通訊技術。
美國除了加緊制定法規外,也同時進行大型布建計畫–CVPD。據悉,該計畫從2015年起至2020年,分成WAVE 1與WAVE 2兩階段執行,在WAVE 1階段將由各州政府提出改善環境與減少交通事故的計畫標案,今年9月將公布得標計畫。隨著計畫公開,相關V2V設備與需求的方向可望更明朗,有助廠商進一步發展應用。
而歐洲CEN與ETSI則在2014年時發布C-ITS(Cooperative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)第一版標準,讓不同製造商生產的設備能彼此與道路系統通訊,目前正著手制定第二版標準,希望能涵蓋更多使用案例,例如車與行人之間通訊的應用。
另一方面,台灣也持續研發車載資通訊系統,譬如工研院的WAVE/DSRC-based號誌優先系統。據了解,此系統已與竹北的公車合作,可利用WAVE/DSRC通訊來控制交通號誌,以增進通過十字路口的時間。
值得一提的是,曾蕙如認為,發展車聯網應特別注意攸關資訊安全的挑戰,她舉例美國在發布法規預定宣告時,也同時徵求相關資訊安全的建議,因為未來汽車行進時,每秒將會發送十個訊號來告知車輛行駛位置,有心人士若竊取這些資料,後果將不堪設想,因此應提升資訊安全。